衡复建筑|衡山路525号凯文公寓,复古风的曼妙与现代派的实用感交织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我们以衡复风貌区内31条风貌道路为锚底,深入阅读每个附丽于风貌道路上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故事,讲述绿荫遮蔽下的物载变迁与人文情怀。
凯文公寓位于衡山路525号,又名开文公寓、衡阳公寓、卡文迪什公寓(Cavendish Court)。建于1933年,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承建,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派风格建筑,建筑面积3522㎡。附屋建筑面积104㎡,建国后附屋加建一层。200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为十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当时上海声名卓著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是公和洋行后期设计的典型作品。
凯文公寓的设计师效果图纸
公和洋行设计公寓时,会考虑将建筑平面设计为类似拱桥形状,略带弧形,这样的平面处理会对建筑采光和通风有更佳的效果。从凯文公寓的透视图中可以看出平面呈“拱桥”状的折形处理。
该公寓建筑外形采用中间高起、两侧逐步跌落的手法,高耸而又匀称。层间墙面的凹凸处理和横向窗间墙的红褐色面砖贴面强调了水平线条,立面局部有少量褐色耐火砖贴面装饰,与大面积浅黄色粉刷墙面形成材质对比,整体呈现现代派风格。
建筑底层红砖清水墙面,入口有宽敞的架空门廊,矩形门洞。窗下的铁花栏杆和门框上简洁而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的风格。
二层以上皆是黑色花铁栏杆的封闭阳台,间以白色窗间墙,形成强烈的水平线条,八层以上退台,平顶。浅黄色水泥沙浆外墙,横向窗间墙用红褐色砖砌筑。后院墙上有“凯文公寓”字样。
建筑室内细部装饰同样带有装饰艺术特征。
1997年,公寓进行了大修,凯文公寓的名字开始出现在铭牌之上。同时对内部分隔作了调整,改成酒店式公寓,并将底层锅炉房、水泵房改建成沿街商铺,欧式风格的凯文咖啡餐厅和美容厅等商业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时代的刻画者:公和洋行●
公和洋行的两位联合创始人
凯文公寓的设计方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界鼎盛时期规模大、名气响的外籍设计师事务所——公和洋行。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 and Surveyors),以建筑师卡尔·巴马(C.Palmer)与结构工程师亚瑟·丹拿(A.Turner)命名,最早可以追溯至1868年。自1912年在上海设立后,同其他外籍设计机构一同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绝大多数重要建筑的设计,并对近代上海的城市风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外滩上的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照片
公和洋行以其高超的设计水准承建了大量项目,设计了当时上海各种类型的建筑,涵盖银行、商业、饭店、办公楼、大型公寓等。外滩建筑群落中便有约10座出自公和洋行的手笔,几乎占据了外滩建筑总数的一半。
公和洋行设计作品——衡山路700号衡山公寓
公和洋行在衡复风貌区的主要作品有: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衡山路525号凯文公寓、衡山路700号衡山公寓、以及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等,它们无一不成为当年城市空间里的地标,也是今天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建筑遗产。
20世纪40年代以前,上海的西方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行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近代上海绝大部分重要建筑物的设计,也涌现出众多风格鲜明、影响巨大,至今仍代表上海城市风貌特征的标志性建筑。
30年代的凯文公寓门口
作为西方设计所的杰出代表,公和洋行、邬达克洋行、赉安洋行都致力新艺术风格、建筑形式的探索,积极引入西方新设计思潮。他们的作品风格从最初的新古典主义到ART DECO,再到现代式,其建筑实践构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发展的缩影,映射出近代上海建筑风格变迁。
文字来源:《上海衡山路》、《徐汇区地名志》、《梧桐树后的老房子》、《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二)》
图片来源:徐汇区文旅局、《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推荐阅读